理论视野
    主页 > 期刊导读 >

体育论文_框架理论视野下中英主流媒体残奥会报

文章摘要: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待残疾人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的有机内核,残奥会作为残疾人体育的顶级赛事,是残疾人运动员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宏大舞台,展现了残疾人群体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人们对于残疾人群体的认识主要依靠新闻媒体的引导。通过残奥会这个窗口,人们能够深切感知残疾人体育的魅力,增进对于残疾人群体的了解,重塑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印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理应对残奥会报道投注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的呈现。基于西方主流媒体影响着全球国际新闻生产与流通的时代背景与传播格局,对于中外主流媒体残奥会报道的比较研究是当下刻不容缓的研究论题。本文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于2016年里约残奥会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里约残奥会的开幕式前一个月到闭幕式后一个月(2016.8.7-10.18)为时间节点,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以"残奥""残奥会""残疾""残疾人"为文章正文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在相应时间段内的残奥会报道,共得到《人民日报》在相应时间段内关于残奥会的报道73篇;在Factiva道琼斯新闻数据库中,将报道来源设置为TheTimes-AllSources,将检索框输入句法设置为"Paralympics or Paralympic Games",得到《泰晤士报》在相应时间段内关于残奥会的报道245篇。通过人工筛查,进一步剔除无关报道和重复报道,得到《人民日报》关于里约残奥会的报道58篇、《泰晤士报》219篇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残奥会报道中的报道框架进行比较,从报道框架的呈现方式、表达内容和差异探析三个层面,分析两家媒体残奥会报道的话语呈现、议题选择和价值导向,探究中英主流媒体残奥会报道框架的特点、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旨在形成对于中外新闻报道中残奥会报道框架的系统认识和现实反思。在话语呈现方面,通过对比《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的报道规模、报道体裁和报道角度发现:报道规模方面,相比于2008年《人民日报》推出《残奥特刊》、2012年《泰晤士报》做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两家媒体对于2016年里约残奥会的报道均表现出重视程度不足,说明两家媒体对于在非本国举办的残奥会关注度低;报道体裁方面,《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均以消息和通讯为主,以最快速直接的方式传播残奥会信息,表达观点的评论和注重细节描写的特写较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两家媒体对于残奥会报道的深度不足;报道角度方面,《人民日报》更加聚焦本国运动员,报道角度多从国内视角出发,本土化特征较强,《泰晤士报》在聚焦本国运动员的同时,也能够兼顾非本国运动员,报道角度兼备国内视角和国际视角,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在议题选择方面,聚焦国家形象议题和残奥精神议题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国家形象议题围绕国际关系与中国贡献展开,关注国家元首的体育外交和中国对于残奥会的贡献,残奥精神议题围绕体育促进与残健融合展开,强调体育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积极影响和残奥会对于残健融合的促进作用;《泰晤士报》的国家形象议题围绕举办问题与兴奋剂问题展开,关注主办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聚焦和评论残奥会举办问题,关注残奥会兴奋剂问题,残奥精神议题围绕公平问题与残奥遗产展开,关注残奥会分级公平问题和残奥会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残疾人权利实现的影响。在价值导向方面,《人民日报》的残奥会报道框架以宣传导向为主,呈现自塑模式,倾向于积极和鼓舞性的报道呈现,注重舆论引导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与塑造,关注残奥会的中国贡献和残奥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关注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注重在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泰晤士报》的残奥会报道框架以问题导向为主,呈现他塑模式,倾向于负面和批判性的报道,注重对于残奥会存在问题的提出和评判,如残奥会举办问题、公平问题、兴奋剂问题等,注重对于他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关注残奥会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和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注重凸显人道主义精神。共同的事件,不同的声音。中英两国主流媒体的残奥会报道框架都反映了自身的报道基调与观点,以及对于残疾人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了解中外主流媒体的残奥会报道框架,探究其特点、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媒体在未来的残奥会和残疾人体育报道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其新闻报道框架有所启发,助力我国媒体讲好残疾人故事,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将一个人文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