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
    主页 > 综合新闻 >

湖南师范大学切实加强中国哲学课程体系建设

打造六大名品牌,即打造名平台、名教师、名团队、名课程、名教材、名学生等教研成果。中国哲学课程所在的哲学学科已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语言与文化”学科群三大核心学科之一,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所在的哲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此为支撑建立的湖南省孔子学会已发展成为省内研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拥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或主要专家4人,拥有国家级与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社科专家、省智库领军人才等多名。“伦理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哲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评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张怀承作为副主编和首席专家撰写的《中国伦理思想史》获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德业双修、知行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的引领下,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的中国哲学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普遍提升,在国家级、省部级征文比赛、语言比赛、知识竞赛、文艺竞赛、案例大赛等方面屡获重要奖项,学生毕业后或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境外知名高校深造,或进入教育界、政界、企业界工作,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现四大创新,即理念、举措、平台、机制创新。推动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创新,坚持以“两创”方针为指导思想,注重传统人文精神的挖掘与优秀道德文化的阐扬,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与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积极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推动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举措创新,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兼顾,坚持分类设置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坚持彰显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切实增强课程吸引力、塑造力。推动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平台创新,突破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创建了“教室+网络”“线上+线下”的多元教学平台。推动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知识积累与道德涵养相结合,创建了过程考核、动态评估、教学相长的机制。

抓实五类课程建设。在主干核心课方面,重点建设好“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哲学”课程,突出其立梁架柱、宏观建构的作用。在原著导读课方面,重点打造“中国哲学原著导读”“《传习录》导读”“《道德经》导读”“《庄子》导读”“中国哲学经典读书会”等系列课程,突出哲学经典原著奠基、铸魂的作用。在专题深化课方面,重点研发“中国伦理思想专题”“儒家哲学”“先秦诸子哲学”“宋明理学”“湖湘哲学”“经学专题”“道家哲学”“佛教哲学”“佛教伦理学”等系列课程,突出哲学专题激发兴趣、深化认知、释疑解惑的作用。在博雅通识课方面,重点开发“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船山哲学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周易》与中国文化”“老庄哲学与现代人生”“佛教心理学”等系列课程,突出其丰富认知、启迪智慧、提升涵养的作用。在专业实践课方面,重点建设国学研修实践课和中国哲学研学活动课,先后设多个国学研修基地,持续主办国学大讲堂、传统经典学堂、国学沙龙等,组织学生考察文化圣地、哲人故里、博物馆等,突出其实践育人、学用结合的作用。五类课程体系建设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兼顾到了中国哲学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作者:郭园兰,系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邹啸宇,系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